在学校里,学长一直是大家眼中的“学霸”。他不仅在学习上无所不知,而且总是能够轻松地解决任何难题,常常是同学们求助的对象。对于小李来说,学长既是榜样,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。虽然学长性格温和,但在面对作业和考试时,他总是以一种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周围的人。这种标准让小李既敬佩又有些害怕,尤其是在学长一再强调错误时,内心的压力常常让她感到不安。
有一天,学长主动邀请小李一起做作业。小李答应了,因为她一直对学长解题的方式感到好奇,也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。于是,两人坐在一起,开始了作业时间。小李本以为,和学长一起做作业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,毕竟有学长在,她就可以向他请教问题,甚至可能能把自己的薄弱环节弥补起来。
然而,事情并没有像她想的那样顺利。学长拿起自己的试卷,开始飞快地解答问题,毫不费力。小李则紧张地拿起自己的笔,开始写起了自己的答案。每当她停下来思考问题时,学长就会不自觉地抬起头,仔细地看着她。这种注视让小李感到无形的压力,她感觉自己好像每做错一道题,都会被学长看得一清二楚。
终于,在解答一道数学题时,小李感到有些迷茫。她思考了好久,依然没有找到解题的方法。她低下头,不敢看学长的眼睛,生怕他发现自己又犯了错。果然,学长轻轻地抬起了头,看了一眼她的试卷,然后用平静却又不容忽视的语气说道:“这道题错了。”
小李心里一沉,随即抬头看着学长,看到他轻轻地把目光移开,继续做着自己的题目。学长的语气并不严厉,但却带着一丝隐隐的失望,这让小李感到无比的不安。她心想:“为什么自己总是做错题?学长怎么总是这么快地做对?”她低下头,继续思考自己的解答,却发现每次自己的思路都会被学长的提醒打断,她仿佛变得更加焦虑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。
每当学长指出她做错一道题时,他就会轻轻地用手指点一下一旁的桌子,好像在提醒她再想一想。然而每次这种提醒,虽然没有直接的责备,却让小李感到越来越难受。她并不喜欢这种感觉,尽管她知道学长并没有恶意,但每次他“顶一下”,她的心情就会变得沉重。她害怕犯错,害怕自己再次被学长指出错误,这种不安与紧张像是沉重的枷锁,牢牢地困住了她。
渐渐地,小李发现自己开始变得不那么喜欢和学长一起做作业了。虽然学长的帮助让她觉得自己有了进步的空间,但每一次做错题后学长的那种“顶一下”似乎成了一个无形的压力源。她开始怀疑,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不擅长学习,为什么每次做错题,自己都会如此难过。
“我真的不情愿。”小李有些低声地想,心里充满了挣扎和不甘。她并不讨厌学长的存在,只是她害怕被学长看作一个不够努力的学生。她害怕每一次的错误会让学长失望,甚至让自己觉得不配和他一起做作业。每当学长提醒她的错误时,她总会想到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,却总是比不上他。
一天,小李终于忍不住了,放下笔,抬头看向学长,“学长,能不能不要每次都提醒我做错题?”她声音有些哽咽,显然已经忍受了很久。学长愣了一下,看着她,似乎有些惊讶,但很快,他的脸上露出了理解的表情。
“你觉得我提醒你很烦吗?”学长问道,语气温和,却带着一丝关切。
小李低下头,沉默了一会儿,“我知道你是想帮我,但每次我做错题,你提醒我,我就会觉得很难受。我很害怕犯错,特别是在你面前。每次你提醒我,我觉得自己不够好,做不到你那么优秀。”
学长听了之后,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轻轻地笑了,“其实,我并不是在责怪你做错题。我希望你明白,错误本来就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。每个人都会犯错,重要的是我们从错误中学习,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而不是害怕它。你看,我每做错一道题,不也会反思和改正吗?”
小李抬起头,看着学长的眼睛,心里有些震动。学长的眼神里充满了理解和宽容,没有一丝批评。小李开始意识到,学长并不是在故意让她感到难受,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她学会面对错误,勇敢地从中汲取经验。而她自己,正是因为过于害怕错误,才会把这种提醒当成压力和负担。
学长继续说道:“我们做作业是为了学习,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进步速度,不要急于求成,也不要因为错误而自责。错误只是通向正确答案的必经之路。”
听了学长的话,小李的心情慢慢放松了,她突然明白了,自己的紧张和不安是因为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,而忽视了学习本身的意义。学长并不是在批评她,而是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她从错误中找到改进的机会。她不再那么害怕犯错,反而开始变得更加积极地面对每一道题目,接受自己的不足,努力去改正。
“谢谢你,学长。”小李笑了笑,感激地看着他,心里的负担终于卸下了。学长微笑着点点头,“没关系,我们一起加油,学会从错误中成长。”
从那以后,小李在做作业时不再感到那么紧张和不安。她开始明白,犯错并不可怕,重要的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,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而学长的那一声提醒,也不再让她感到沉重,反而成了她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