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雨,17岁的高中生,从不曾想过自己会成为生物课堂的焦点。这一天,老师在课堂上打开一张幻灯片,上面是一个她熟悉的名字:林雨。全班哗然,而她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。
原来,生物老师在讲解“基因与性状遗传”时,决定用一个学生的学习故事来打比方。林雨的学习曲线正是老师的灵感来源。
“林雨同学是一个典型的后天努力型学生,”老师微笑着说,“她的生物成绩一开始并不理想,但通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她的成绩逐渐提高。这种进步与我们今天要讲的基因表达调控有相似之处。”
这句话让林雨在羞涩之余,也不由得多了一分骄傲。
林雨刚进入高二时,生物是一门让她头疼的学科。复杂的细胞分裂过程、抽象的遗传学概念,似乎每一个字她都认识,但放在一起她就不明白了。每次考试后,她都垂头丧气,觉得自己可能没有学好生物的“基因”。
一次考试失败后,林雨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。“也许我就是不适合学生物吧,”她对闺蜜小佳抱怨道。
但小佳却没有安慰她,而是问了一句:“你真的尽力了吗?”
这个问题像一根针刺在林雨心头。她开始反思:自己是否真的尽力去学过,还是遇到困难就退缩了?
林雨的转折点出现在一次与英语老师的谈话中。这位老师不仅教语言,还很擅长用简洁的方式讲解复杂的科学概念。他发现林雨的问题是对生物学术语缺乏理解,于是提出了一个建议:用她擅长的英语来记生物知识点。
“把遗传学的知识点翻译成简单的英语句子,这样你不仅能记住,还能理解。”老师说。
林雨听从了这个建议。她开始用双语的方式记笔记:一边写中文的概念,一边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解释。渐渐地,复杂的知识点在她眼中不再是生硬的词汇,而是一个个有逻辑的故事。
同时,她也学会了从错题中吸取教训。每次考试后,她都会仔细分析自己的错误,把错题整理成小卡片,随时复习。她的进步开始显现出来,成绩稳步提升。
从那以后,林雨不仅喜欢上了生物,还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。她的改变让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。
这一天,成为课堂的“教材”让她既紧张又兴奋。老师讲解到基因表达调控时,指出“学习”就像细胞内的基因调控过程。基础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就像基因中的“启动子”,而环境和努力则是“调控因子”,它们共同决定了一个学生的“表现型”。
“林雨同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”老师总结道,“通过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,她开启了自己的‘学习启动子’,并且坚持努力,才有了今天的表现。”
课堂上的掌声如雷,林雨低着头,嘴角却挂着一抹微笑。这一刻,她终于意识到:努力并不是一件孤独的事情,而是会被看见的。
下课后,林雨在教室里停留了一会儿。她望着讲台上的幻灯片,心中生出一种坚定的信念:原来,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好例子。
她把笔记本收好,步伐轻快地走出教室。外面的阳光明媚,她的心情也格外明亮。无论未来还有多少挑战,她都相信,努力会让她继续成长。
评论